位置: 首页 > 相学知识大全

闻道国学:中国古代相人术-从九个方面去观察一个人

闻道国学风欲起 易学起落几多秋

中华沉浮五千年 世人皆醒事自休

从九个方面去观察一个人

故曰:物生有形,形有神精不问贤愚,皆受气质之禀性阴阳,但智有精粗,形有浅深身,寻其精色,视其仪象,下至铱牧圉,皆可想而得之也。能知精神,则穷理尽性圣人有以见天下乏动,而凝诸形容,故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。性之所尽,九质之征阴阳相生,数不过九,故性情之变,质亦同之。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神者质之主也,故神平则质平,神陂则质陂,明暗之实在于精精者实之本,故精惠则实明,精浊则实暗,勇怯之势在于筋[筋者势之用,故筋劲则势勇,筋弱则势怯,强弱之植在于骨骨者植之基,故骨刚植则强,骨柔则植弱,躁静之,决在于气气者决于地也,气盛决于躁,气冲决于静矣,惨怿之情在于色色者情之候也,故色悴由情惨,色悦由情怿,衰正之形在于仪仪者形之表也,故仪衰则形殆,仪正由形肃,态度之动在于容容者动之符也,故邪动则容态,正动则容度。缓急之状在于言言者心之状也,故心恕则言缓,心褊则言急。其为人也,质素平澹,中睿外朗,筋劲,植固,声清,色怿,仪正,容直,则九征皆至,则纯粹之德也非至德大人,其孰能兴于此。九柱有违违为乖戾也,则偏杂之材也或声有色怿而质不平淡,或筋劲植因而仪不崇直。

[注释]

神精,人的气色和精神风貌。

穷理尽性,指穷物之道理,尽人之惰性。

性之所尽,即尽人之情性。

陂,即有一定的偏斜三。

惨怿,指忧愁与欢喜两种感情。

[解析]

造物主造就了世界上各不相同的人,由于禀气的多与少、厚与薄使人有智愚之差,怎样认识这些人呢?如果能从仪态、容貌、声音、貌色、神情、眼神等去观察,研究外表与心质之间的关系,就可以明白万物之道理,各个人的性格特点了。

综合上述的几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来认识一个人。具体如下:

(一)人的神气是内心的表现,所以人若心平则气和,神气不定则心不宁。因此,从人的神色可了解人的心理状态。

(二)从人的精神状况可见内心的明暗,精神好则心里明,精神坏则心里暗。

(三)勇敢和怯懦在于筋,筋刚劲则人必勇,反之则必是怯之人。

(四)根据骨质可以判断人的性格,骨质刚硬则心态强,骨软则是软弱之辈。

(五)人的性格急躁程度取决于血气,气盛则必急躁,气乎则是怠慢的人。

(六)人的脸色可以判断一个人酌情绪,色怿鲜润则是喜色,反之则是憔悴,即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。

(七)人的仪表也可以看出人衰正,仪表堂堂内心必是清晰,而形容不整,则必是衰弱之辈。

(八)一个人的态度表现在人的面容上,而面容又是动作的先兆,于是从中可知人的内心活动。

(九)人的语言也可判断人心理状态,宽宏的人则言语缓慢,心胸狭窄的人则言急。因此从人言语快慢可知人心理状态如何。

对于刘邵所说的九质之征,牟宗三认为,品鉴之内容缔结重重,互相出入渗透,而无穷无尽,因此,征亦无穷无尽,质亦无穷无尽。此言九者,不过概略而已。(参见牟宗三所著《才性与理》第五十五页)

牟宗三的这种主张极有道理,如果不从这方面去解释,刘邵的九质之征难以心神领会。根据刘邵的主张,神必须平淡,精必须智明,筋必须劲精,骨必须植固,气必须清和,色必须愉悦i仪必须肃正,容必须端直,言必须和缓,这才顺乎五行,合于五体,并具有五质又兼五常,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才能的人。否则,九征有连,即五质有杂,五质有杂,即五常有变;五常有变,即情性有乖;情性有乖,即人物有偏,亦即所谓偏杂之材。

总而言之,识人必须从外到内去认识人的质性,也就是从外表的仪态,容貌,声音,貌色,眼神求其内在的神髓,这里我们举九方皋相马的例子来说明。

九方皋是相马的高手。伯乐推荐他为秦穆公去寻找好马。三个月之后,九方皋回来向秦穆公报告说:“找到一匹千里名驹。”秦穆公问他:“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?”九方皋答道:“是一匹黄色的母马。”派人把马买回之后,发现是一匹黑色的公马。为此,秦穆公很不高兴。埋怨伯乐推荐的九方皋木可靠,伯乐不慌不忙解释说:“九方皋相马是看马的(天机),得其精而忘其鸡,识内在的神髓而忘外在毛色与雌雄。见其所见,不见其所不见;视其所视,而遗其所不视。因此,他才会把马的颜色与雌雄都弄错了。”秦穆公派人试骑,结果证明是难得的好马。

识人与相马一样,必须去认真领会人的内心世界,不能根据衰面现象,而要根据外表了解其内涵,这样才能算是有认识人的本领。

人分五个等级

三度不同,其德异称偏材荷一至之名,兼材居德仪之目,兼德体中庸之度、故偏至之材,以材自名犹百工众技,各有其名也;兼材之人,以德为目仁义礼智,得其一目;兼德之人,更为美号道不可以一体说,德不可以一方待,育万物而不为仁,齐众形而不为德,凝然平淡,与物无际,谁知其名也。

是故兼德而至,谓之中庸[居中履常,故谓之中庸;中庸也者,圣人之目也大仁不可亲,大义不可报,无德而称,寄名于圣人也。具体而微,谓之德行;德行也者,大雅之称也[施仁以亲物,立义以利仁,失道而成德,抑亦其次也。一至,谓之偏材;偏材小雅之质也徒仁而无义,徒义而无仁,未能兼济,各守一行,是以名不及大雅也。一征,谓之依似依似,乱德之类也绝讦,似直而非直;绝宕,似通而非通。一至一违,谓之间杂;间杂,无恒之人也善恶参浑,心无定是,无恒之操,胡可拟议。无,恒、依似,皆风人、末流其心孔艰者,乃有教化之,所不受也。末流之质,不可胜论,是以略而不概也[蕃徒成群,岂可数哉。

[注释]

三度,指中庸、德行、偏材等三种人。

依似,指似是而非又不明不白之人。。

间杂,指没有恒性的人。

风人,指虚伪之人。

末流,原指衰乱时代的不良风习,这里引伸指依似间杂之人。

[解析]

本段作为本章的总结,根据五行把人物划分为五个等级,它们是中庸、德行、偏材、依似、间杂五等人,而其质性人格也有圣人、大雅、小雅、乱德、无恒等五类之别。

第一等人:中庸——九征皆备,兼德美号—,圣人之目(全材)

第二等人:德行--具体而微,以德为目——大雅之称(兼材)

第三等人:偏材——一至之材,以材自名一小雅之质(偏材)

第四等人:依似——一征形似,似是而非——乱德之类(风人)

第五等人:间杂—一至一违+摇摆不定——无恒之人(风人)

有关全材(中庸)、兼材(德行)、偏材等三度,在前面几段中已经解释过了,这里不再重复。另外还有一种人行为廉洁,众人都喜欢他,并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较高,其实他是与世俗合,污周流的人。中论·考伪云:“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,而仲尼恶之,何也?以其乱德也。”因为依似乱德,所以孔子最讨厌这种人。

问杂之人常摇摆不定,人云亦云。今天说这样,明天说那样,毫无主见目标,更不知自己往哪个方向努力,整买所事事誓,一事无成。

风人在刘邵所处的东汉时代,则主要指许多假仁假义、欺世盗.名之伪君子。因为当时的孝廉风气还是很盛行的。

举一个实例来说明。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有下列的记载:陈蕃担任乐安太守时,辖区看个名叫赵宣的人,双亲亡故之后,因为在暮中服丧守孝二十多年,所以成为人人皆知的大孝子。有人把赵宣推荐给陈蕃。见面之后,陈蕃间起赵宣的状况,结果发现赵在服丧期间生了五个孩子(这与当时风俗相违背),于是陈蕃大怒,把这个假孝子关起来治罪。

相学相关内容

相关阅读

相学编辑推荐

相学热门文章